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山青水秀,风景秀丽。久居在这里的瑶族有600多年历史,在长期繁衍生息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变,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特色的瑶文化。重亲情、恋故土、巧饮食、善歌舞是瑶文化的基本特点。草龙舞则是瑶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九嶷山瑶胞传承百年的民间舞蹈,它体现了九嶷山瑶胞勤劳勇敢、不屈抗争、团结奋进、兼容并蓄的精神素质。

草龙舞主要分布于九嶷山境内的大地坪等24个村,216个村民组和蓝山县湘兰等5个村,42个村民组。草龙舞历史源远流长,源自元朝大德年间。当时,天旱无雨,瑶民播下的五谷杂粮颗粒无收,靠吃野菜为生。为求雨,民间草龙舞应运而生,因天公作美,当年果真风调雨顺,大获丰收。于是,在瑶人祭祀盘王,还盘王愿的活动中也经常表演,意为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兴财旺,民族宗教特色独具。

草龙舞的创作工艺比较讲究,主要材料有竹 、稻草、麦杆等,先制龙头,其次龙身,后龙尾,一般长6米。在工艺精湛的民间艺人制作下,酷似真龙,龙头威武神采,龙鳞清晰可辨,龙体遍播神香,轻巧灵动,便于舞动。
草龙舞主要在瑶族节日、婚事、宗教、丧葬等各种场合表演,表演时间基本选在晚上。有歌有舞,有锣鼓唢呐伴奏,场面很大,热闹非常。表演形式有跳龙门、过龙桥、拜四方、走龙云、穿龙肚、舔龙脊、寻龙珠等套路,盘、添、游、翻、跳、起、伏、抱等动作相互串联,融合贯通。主要造型有蛟龙漫步、金龙钻档、首尾齐钻、金龙串柱、火龙摆尾、游龙戏浪、滚地龙等16种。

入夜,草龙队伍从村头出发,途经村中主要街道,直至村尾,串通每家每户。所到之处,锣鼓声、爆竹声不绝于耳。经商的店铺此时也会敞开大门,用爆竹、百子(小爆竹)迎接神龙的到来,图个吉祥如意、生意兴隆。“草龙”随着锣声翩翩起舞,或摇头或摆尾或盘旋或昂首。在简单的动作表演结束后,又会用礼花将神龙送至下一站。行至村尾,在群众的热烈欢呼声中,将“草龙”送入村冲口中,龙归大海,举村平安。
目前,由于时间、生活等条件的变迁,九嶷山草龙舞仅存在于九嶷山大地坪、光冲等瑶族村,其传人代表有盘秀成、盘华胜父子,第一代传人赵光生距今140多年历史,共五代,传承方式为家传,口授身教。
九嶷山草龙舞大部分反映宁远过山瑶的生产生活习俗,通过家传和口传,自编自娱,代代相传,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草龙舞长期扎根于九嶷山瑶族人民中,喜闻乐见,易于流传,是本地群众重要的文化娱乐。草龙舞演出的内容,大多来自九嶷山地区的实际生产生活,反映了瑶族同胞迁移至此诸多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宁远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瑶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瑶胞居住高山密林深处,经济文化较落后,自然条件差,娱乐活动单一。草龙舞的传承丰富了本地区本区域的文化生活,凸显了瑶族热情、好客、纯朴大方的特性,展现了瑶胞团结协作的风格,便于支援本地区瑶胞办大事和过节庆等,解决了与汉族语言、习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请人表演困难等问题。草龙舞作为一种易传易教的舞蹈,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创新,经济价值日渐显露。
草龙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传承和弘扬草龙舞,对于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促进地方音乐舞蹈艺术及民族历史研究,了解瑶族奋发图强,与时俱进的历史脉络,加快文化强县、旅游兴县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较大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