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县位于湖南南部,萌渚岭北麓,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九嶷山是中华民族始祖舜帝安寝之地,素有“德孝之源、福地九嶷”的美誉。
宁远县城是拥有一千多年建城历史,自古多出进士举人的“文兴之地”,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湖南省文明卫生县城。近年来,我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九嶷山舜帝陵创5A景区为抓手,分别以县城和九嶷山为核心,以各乡村旅游区(点)为支点,发挥“旅游+”拉动力、融合力及催化集成作用,发展“品牌引领+文化传承+活动营销+特色体验+乡愁记忆”的“一城一山”型休闲旅游体系,大力推进城市依托型和核心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建设。跻身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县、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县、全省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
一、模式特点与成功经验
1、依托品牌,构筑平台。紧紧依托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县、申创国家5A级景区、17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和九嶷山获得“国家旅游知名品牌创建区”的品牌优势,着力打造以县城为核心的环城精品乡村旅游平台和以九嶷山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扶贫平台;以强劲的市场开拓力量、美好生活追求动力和人文交流优势,促进全县形成“旅游+”的产业发展氛围。在县城周围5公里内建成云轩生态农庄和大界源生态度假村等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2个、华舜园山庄等四星级乡村旅游区4个;通过旅游扶贫,实现了以九嶷山舜帝陵景区为核心的九嶷山乡村旅游片区的下灌村、九疑山村、紫江村(三分石景区)等16个贫困村出列、0.9万贫困人口脱贫。
2、传承文化,释放价值。环城精品乡村旅游区和九嶷山乡村旅游区充分挖掘舜文化、儒文化、瑶文化、麻将文化、状元文化;突出“创意旅游产品、文化实用产品、九嶷特色产品”类型,着力把“九嶷”品牌系列产品打造成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大力推广舜帝祭典、文庙国学进古村(下灌景区)、演祁剧、舞龙狮、九嶷山瑶族坐歌堂、瓜箪酒、竹竿舞、瑶族刺绣、状元水丸子、打粑粑等特色文化,大力发展九嶷山酒、九嶷山兔、九嶷山斑竹、九嶷山腊肉、九嶷山竹鼠、九嶷山大鲵等“九嶷”十大品牌。努力实现环城乡村旅游与九嶷山乡村旅游的文化互动。
近两年来,两片区共培育文化旅游企业38家,新型经营主体418个,开发旅游工艺品5个系列、10余个品种,带动3326户贫困家庭增收致富。环县城片区的云轩生态农庄荣获“全国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九嶷山片区的湾井镇被省政府授予“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下灌景区由乡村旅游区成功晋级为国家3A旅游景区。下灌状元水丸子荣获中国地域(湖南)十大名小吃,下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被列为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代表品牌企业。
3、活动营销,拓展市场。在宁远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推动下,两大乡村旅游片区与省内著名媒体开展深度合作,因地制宜、因时应势地在网络、电视媒体推出九嶷山公祭舜帝大典、全省祭孔大典、九嶷山美食文化节、荷花观光节、舜乡花海、拜永福寺、进状元府、游紫霞岩、漂九嶷河、登三分石、探原始林、赏瑶族风情等旅游产品,与云南润视荣光影视公司合拍推出大型音乐电影《舜志古今》,与湖南卫视合拍摄制作了《宁远旅游宣传片》,在省内外各大媒体进行九嶷山旅游形象广告宣传。利用影视媒体形成了品牌影响力,促进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
2017年,环县城和九嶷山片区共发展农家乐、精品农庄、民宿客栈39家,旅游直接就业贫困人口4680人。培育出了湾井镇下灌村、舜帝彩色民宿部落大凤村、九嶷山瑶族乡紫江村、新塘村、西湾村等特色乡村;仅下灌乡村旅游区2017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千万元;其舜乡花海最大游客峰值达到7万人次;湾井镇被评为全国特色小镇、美丽宜居小镇;下灌村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17年湖南省冬季旅游节在九嶷山成功举办。2018中国户外健身休闲大会首站在宁远成功举办。
4、特色体验,全民参与。创新“1+N+2”土地流转服务模式,在环县城片区建成云轩草原风生态农庄、大界源生态游乐世界等农旅结合的特色体验项目,在九嶷山片区建成下灌舜乡花海亲子游乐园、三分石(牛头江)寻龙谷溯溪户外运动景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舜耕园”等;既壮大了当地村集体经济,又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下灌村通过“公司+村民”旅游开发模式,当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千万元,实现“空壳村”向“实体村”的华丽变身,其乡村旅游扶贫经验在《人民日报》重磅推介。九嶷山舜灵旅游公司探索开发寻龙谷,发展野外探险和运动拓展型旅游产品,2017年共接待游3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千万元,吸纳当地623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直接就业,三分石景区成功跻身国家4A级景区申创序列(通过景观质量评审)。九嶷山片区已成为乡村旅游知名品牌,游客心中“最美乡愁”被点燃。
二、复制推广需具备的条件
1、形成全局共识,高标规划蓝图。宁远全县上下形成“发展全域旅游、壮大实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干部”的共识,做好乡村策划规划计划。
一是全域定位。把全县国土作为一个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的大公园来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培育做大自我定位品牌,打造自然山水大游园、历史文化大观园、绿色供给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幸福大家园,为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推动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贫困地区变富丽景区。
二是精细规划。坚持顶层设计、高层论证、高人指点,聘请国内业内高端团队,完成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一系列乡村旅游的专项规划,所有村镇规划等规划都要实行体系化修编,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小城镇、新农村、景区景点、民居布局和建设。
三是有序实施。对标国家和地方乡村振兴总体部署和时间节点,提出战略步骤,分段实施,量化考核,全面推进。根据既定思路、目标和规划,全域一体、城乡统筹、点面协调推进,美好愿景逐步变为美丽实景。
2、稳固利益联结,美景链接憧景。大胆探索实践旅游带百业、景区带村、品牌带户的旅游扶贫模式和“产业兴旺”法则,把群众组织起来、产业培育起来、利益连接起来。
一是旅游经营“活”产业。充分挖掘旅游产业乘数效应,推动农旅、工旅、文旅、商旅多业态深度融合,着力发展“旅游公司+、精品农庄+、能人大户+、庭院经济+”四大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并借力宣传媒体让乡村旅游“触电上镜”,以绿色换金色,打造长期增收的“聚宝盆”。大力培育当地文化旅游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家乐、精品农庄、民宿客栈。鼓励旅游公司吸收经营区域的贫困群众,担任景区安保、勤务、餐饮服务和民俗风情表演职员,增加其务工收入。
二是旅游产品“富”群众。鼓励本地工、农、旅商企与“微商”深度合作,推出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私人订制,通过“线上引流、线下导流”促进田园变游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实现家门口就业,实体销售与“鼠标经济”双丰收。开发既有本地企业的知识产权、又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系列品牌产品,引进和培育电商企业,将旅游商品推向互联网络,完成线上交易,实现农民增收。
三是旅游分红“壮”集体。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模式,探索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入股参与旅游业发展,成立文旅集团公司、旅游扶贫合作社,通过土地房产入股、农户入社、农社联结等方式,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既壮大村集体经济,又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3、扮靓乡村风貌,培育良好风尚。坚持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美丽环境、美好生活“四美融合”,建治并举、内外兼修,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乡村旅游创造机会。
一是推动基础设施从“两重天”向“共同体”转变。围绕“农耕复兴、乡村再造、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建立洁净立线、绿化连线、景观亮线“三线一体”村庄改造模式,织牢水电路讯“四张网”。坚持乡村风貌改造,打造“快行慢游”美丽乡村示范带,努力创建特色小镇、旅游名乡、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名村、历史文化名村、生态文化村、美丽乡村和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以发展“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农家景”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二是推动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向“洁绿美”转变。打好农村“五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序化)行动、农村环境治理、四清三改、厕所革命“组合拳”,建立“户清扫-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四级链式垃圾处理模式,全县垃圾集中清扫、生活污水集中处理。争创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的县,引导游客享受“乡村慢生活”。
三是推动民风文化从“改陋习”向“树新风”转变。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深入挖掘以当地特色文化为母体的、具有市场吸引力的多样文化,持续深化“三创”(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平安县城),大力开展文明村、道德模范、最美家庭评选、送戏下乡,道德之乡讲道德,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乡村旅游氛围。促进农村居民的文明素养、精神面貌大为改善,特别是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深度激活,实现富“口袋”更富“脑袋”。
4、厚植生态优势,亮底色出效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依托原生态资源,让旅游和生态相融相生,实现绿中掘金。
一是改“背斧头上山”为“背锄头上山”。全力实施封山育林、禁伐限伐,十年不砍树、十年栽好树,着力推进荒山造林、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矿山复绿“四大工程”,将贫困地区的林地划为公益林(地),足额补偿生态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努力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重点生态功能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国字号”金字招牌,为乡村旅游创造厚实的生态资本。
二是改“卖林粮为生”为“卖风景为生”。引导农民转变发展观念,依山水抓转型,大力保护与开发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发展乡村生态游、体验游、探险游、康养游,实现“优一进三”。念“山田经”,唱“林草戏”,打“种养牌”。
三是改“单打独斗型”为“立体复合型”。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制度和林权制度改革,明产权、颁“铁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多种经营开发模式,将过去一家一户的林地和田亩集中流转发展规模种养,改为林上、林中、林下,田里和田外立体推进,实行林业和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推进“百企扶贫”模式,发展林业及林下和田园经济综合开发,开展“龙头企业+森林康养+生态田园+扶贫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产业链式旅游扶贫,成立农民合作社,直接带动产业属地乡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宁远县:送戏下乡迎新春 ——禁毒、反电诈、扫黑除恶、利剑护蕾齐宣传
大年初一至初四,宁远县九嶷山紫霞岩、舜帝陵广场张灯结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详细]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宁远公共文旅体云微信公众号
宁远县舜陵街道印山路98号(县政府机关大院)
TEL : 0746-732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