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大部分村落与新田部分村落,中秋节吃粽子,而端午节反而不包粽子。这一反常的习俗,CCTV在宁远釆访,听说到两种解释:一是宁远、新田偏远,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到时已是次年中秋,所以就在中秋包粽子祭祀屈原;二是宁远、新田端午时青黄不接,中秋节才有糯米包粽子。
其实,中秋包粽子的习俗,起源于元朝末年宁远的农民起义。

元代的种族压迫非常强烈,农民造反,风起云涌。故朝廷对刀具管制非常严格,要求几户合用一把菜刀。当时处于舂陵山(属阳明山脉)中的荒塘,就是农民起义的根据地。首领为欧阳起焕,字相公,号平章。根据地范围主要包含现在的宁远县东部、北部和新田县西部、南部。由于元军对根据地的封锁甚严,刀具无法送进荒塘。欧阳平章想到一个方法,叫人把棕子包成圆柱形,象过去用稻草捆扎成的枕头状,称为“枕头粑粑”,长有一尺左右,直径有四寸上下,临近中秋,拿枕头粑粑给亲友送节(中秋节送礼)。借此,将刀、枪头包进枕头粑粑里,再以中秋送节为由送到荒塘。义军补充了兵器,又有了行军作战的粮食,在中秋之夜,一举将元军打败,开仓分粮分钱,民众欢天喜地。

此后,每年中秋,都包枕头粑粑,就算不送刀枪,也可自食,还可成为送节之礼物,时间一长便成习俗。由于糯米有限,中秋包了粽子,到来年端午节就没有糯米可包了。这一习俗,一年接一年,一代传一代,直到现在。当然,上世纪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的粮食多了,在中秋节以外的日子也包粽子。

在宁远县城周边和南面,虽然也有“枕头粑粑”,但比宁远县北路的就要小得多。

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荒塘乡菜秧丘村的村民在欧阳平章住宅(当地人称“相公府”)遗址处,挖出了大量锈蚀了的刀枪。如今,在宁远、新田等地还可听到“八月十五杀元鞑子”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