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道故城遗址

泠道故城遗址

 

时代:西汉

   

文物地址:泠水镇培泽村泠道故城遗址位于东经112 º 01'59.1"、北纬25 º 31'09.5"的宁远县城东偏南11公里的冷水镇东城责任区培泽村南下胡家村北。海拔高度230米。

   

保护级别:国家级

   

颁布时间:2013年5月

  

 

地理位置

 

003 泠道故城遗址遗址全貌.jpg

泠道故城遗址遗址全貌

 

泠道故城遗址位于东经112 º 01'59.1"、北纬25 º 31'09.5"的宁远县城东偏南11公里的冷水镇东城责任区培泽村南下胡家村北。海拔高度230米。隶属宁远县冷水镇培泽村三组。

 

其东北角300米为九疑山九峰之一的萧韶峰,其东是生长松林的黄土山坡,南、西、北为开阔平坦稻田,西部约200米是由南向北流的泠水河,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夏冬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温高、积湿多,年平均降雨1448.6毫米,主要集中在4—6月,气温最高40.2度,最低—6.2度,年平均气温18.4度,粮、豆、烟叶、林为主产。现城址南部为下胡家村,北是培泽村,城西100米为县城至东城责任区的乡级公路,西南角系村级小学。

 

007 泠道故城遗址东城墙(西—东).JPG

 泠道故城遗址东城墙(西—东)

 

自然与人文

 

泠道故城位于宁远县东南11公里处的冷水镇培泽村,其东北角300米为九疑山九峰之一的萧韶峰,山上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其东是生长松林的黄土山坡,南、西、北为开阔平坦稻田,西部约200米是由南向北流的泠水河,此城地处泠水河的第二台地,土质为砂泥土,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为夏冬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温高、积湿多,年平均降雨1448.6毫米,主要集中在4—6月,气温最高40.2度,最低—6.2度,年平均气温18.4度,粮、豆、烟叶、林为主产。

 

现城址南部为下胡家村,北是培泽村,城西100米为县城至东城责任区的乡级公路,西南角系村级小学,四周无化工等污染企业,大气环境基本未发生变化,整体风貌未受影响。

 

014 泠道故城遗址护城河.JPG

泠道故城遗址护城河

 

基本情况

 

泠道故城遗址位于东径112 º 01'59.1"、北纬25 º 31'09.5"的宁远县城东偏南11公里的冷水镇东城责任区培泽村南下胡家村北。距离宁远县城16公里。

 

泠道城为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前)所置。它经历了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宋初一千多年的时间,宋乾德三年(965年)县改名为宁远,县治迁至今宁远城驻地,泠道城始废。县名在唐代时一度改为延唐,城址废弃后,城中一度建有道观,故民间俗称城址为“延唐观”。

 

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帛书地形图上泠道故城位置清晰。

 

泠道故城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直到现在夯土城墙、护城河遗迹尚保存完好,夯土城墙残高4米,厚16米,城墙东墙南北长170米,西墙南北长170米,东西宽87米,四角城雉位于城墙的四角,残高5—7米,护城河遗迹仍清晰可辨,护城河宽17—25米,深2—3米,整座城内长140米,宽74米,总占地面积14790平方米,现护城河已垦为稻田,城内为荒地,土地未深耕,地下遗存保护完好。

 

在故城外的山坡,连绵不断6公里有古代墓葬群4处,其上分布有大量的古代墓葬,基本保存完好。1977年,湖南省博物馆在此地发掘了数座汉代墓葬。

 

002 泠道故城遗址说明词.JPG

泠道故城遗址说明词

 

历史沿革

 

泠道故城历史悠久,《辞源》载:泠道,秦置县,汉属零陵郡;《汉书·地理志》载: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零陵郡,泠道县属零陵郡;马王堆三号墓(公元前168年)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也有泠道故城的绘记;《水经·湘水注》:“陵水出九嶷山,北流迳其县西南,县指泠溪以即名”;《寰宇记》:“其县临泠道水为名”;《旧唐书·地理志》延唐县条下注记:“汉泠道县,故城在今治东南四十里”

 

泠道县自建县以来,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均称泠道县,隋平陈废泠道并入营道,移县治于泠道,隋末,肖铣折营道,在泠道设梁兴县。

 

唐有天下以来,凡县有帝王陵书,皆冠“唐”字,泠道有舜陵,故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唐兴县,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改唐兴县为武盛县,神龙元年(705年)复为唐兴县,天宝元年(742年)改唐兴县为延唐县,后晋天福中改延唐县为延熹县,后汉,后周均为延熹县,宋乾德三年(965年)改延熹县为宁远县,将县治迁于今址,故城废,后在城内建观,称“延唐观”。

 

 图片1.png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46-732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