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公共文旅体云>文化遗产>湖南宁远: 千年古村湾头 周子先祖故里
湖南宁远: 千年古村湾头 周子先祖故里

湾头村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街道,始建于唐代,距宁远县城约5公里,村庄位于小山丘下,山环水绕,地灵人杰。据《永州地名志》载,湾头村因位于“湾形山头洞脚下”得名,现有一千余人,为周姓。


QQ截图20200603154552.png

湾头村远眺 廖东望摄


古语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周氏源出古代姬姓,《通志・氏族略》记载:平王少子烈封汝南,遂以国号周为姓。汝南为周氏的郡望,特别是平王少子烈的这一支,繁衍最为旺盛,成为周氏群体的主干,故后世多以“汝南周氏”"汝南世第"自称。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周氏族人徙居情况大致是:河南汝南、山东青州、湖北襄阳、湖南宁远、湖南道县、浙江绍兴。汝南周氏迁湘始祖为周如锡。


QQ截图20200603154616.png

周子先祖故里门楼 刘文韬摄


周如锡(671-757),唐代进士,曾任广东高州刺史,征南大元帅水陆马步军都统,左金吾卫上将军,后因忤旨,被贬为道州司马。后与其胞兄周如鍉任期届满后不愿还朝,也不愿再回故里,遂辞官择居宁远大阳洞望岗,死后葬于望岗。


周如锡育有十八子,连同其兄的六子,个个才学俱佳,被唐宣宗时的宰相周墀誉为“周门二十四才子”。


周如锡一子择居湾头村,绵延至今。后来,周氏族人全部从大阳洞望岗迁走,大阳洞望岗周家屋地逐渐荒废,湾头村成了周氏族人重要聚居地。


湾头村有两处特别的景点:周氏宗祠、古樟。


由于宗族关系在古代礼制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祠堂作为族权的空间表现形式,不仅用于祭祀,更是议会、教化、举办大型公共事务的重要场所,所以村落的布局大多以祠堂为中心展开。湾头村即是如此。


QQ截图20200603154631.png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氏宗祠 吕少鸿摄


QQ截图20200603154646.png

周氏宗祠匾额 吕少鸿摄


湾头村周氏宗祠前有池塘,后有山丘。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为砖木结构,面积较大,建筑考究,木雕精美,2019年,湾头村周氏宗祠与禾亭镇周家村周氏宗祠、县城濂溪祠一起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QQ截图20200603154725.png

周氏宗祠内景 吕少鸿摄


周氏宗祠内有一块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古碑,该碑高2米,宽1米,厚20厘米,立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距今600余年,碑名为《先祖墓碑记》。该碑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碑文记载了周敦颐先祖周如锡、周如锡夫人蒋氏、周敦颐曾祖父周从远等9人的具体葬地和区界,其中有"金紫光禄大夫如锡公葬望岗金鸡插翅形""马步指挥使从远公葬石马潭鹅颈形"等内容。碑刻为楷体,阴刻,碑文至今清晰可辨。碑铭系两浙监察御史何器受周敦颐(谥号元)九世孙周壎所托而作。该碑原立于周氏宗祠内,破四旧时期,有村民为防止该碑被毁坏,将其偷偷移出祠堂,藏匿于荒野。后来被人反扣在防洪沟上做桥板。1996年,县政府驻湾头村工作组干部张介立偶然发现该“桥板”,用手触摸其背面发现端倪,唤来村民将其翻转,发现竟是失踪了数十年的《先祖墓碑记》,遂将其抬回村里重新安放在祠堂内。


QQ截图20200603154744.png

明永乐九年所立的《先祖墓碑记》碑 姜国平摄


周氏宗祠前的池塘两边各有一条弧形小道围绕池塘,小道口各有一龙门,一为“汝南世第”,一为“爱莲家风”。周氏宗祠附近分布着不少青砖黛瓦的古民居,一条条蜿蜒的青石小道连接着这些古民居,与绿树相映成趣。


QQ截图20200603154805.png

龙门 蒋少军摄


湾头村后面,有一株800年树龄的古樟,高二十余米,树冠占地面积一亩多,树干需八个成年人方能合抱。古樟苍劲挺拔,亭亭如盖,似一位慈祥的长者,俯视着整个村庄,佑护着全体村民。村民称之为“龙树”,让其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靠近树干,似乎可以听到远古的呼唤。它带来历史深处的记忆,层层年轮里记载的是宋元时期的金戈铁马和明清时期的田园牧歌。


QQ截图20200603154834.png

八百年树龄的古樟 刘文韬摄


QQ截图20200603154901.png

古樟保护牌 廖小军摄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46-732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