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为充分发挥文物展览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在传播知识、解读文化、弘扬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鼓舞各地抗击疫情人员的决心和士气。宁远县文物保护中心于本周推出第六期在线文物展览供大家阅读。
现在,由小编带您一起来了解刚刚公布为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东安头翰林祠。
东安头翰林祠系清乾隆元年(1736),村里为纪念明代本村人、进士李敷而建。李敷,明时人,少年勤敏,癖好读书,诗文自成一家,不媚流俗,为同辈人所推崇。明成化四年,即1468年,他中了乡试第六名。经七试礼部不第,而奋励之志并未因之衰减。至弘治三年,即1490年,才考中钱福榜进士,赐同进士出身。最初授工部主事职,后任工部郎中、雷州知府。
半月塘
这处祠前的半月塘,约5亩。中有一小岛,塘畔绿树环绕,与牌楼一起倒映成趣。它是古人用作消防的蓄水池,也是古人建筑堪與学上的讲究。认为可以有为居住环境调风水的功用。
翰林祠牌楼
翰林祠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增建木牌坊,道光七年(1827)移牌坊于祠门外,光绪五年重建牌楼。1920年村人李子清时任国民军桂林某部司令,返乡省亲时见房屋矮小,倡导重建,将翰林祠扩建成现在规模。1994年曾进行过维修。现翰林祠占地面积67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由半月塘、月台、牌楼、门厅、戏楼、厢房、天井、上下厅、道厅组成。
翰林祠牌楼为六柱三门三楼八字型全木结构牌坊,牌坊高16.8米、宽14.3米,进深5.5米。以木枋与后面的祠屋建筑连为一体。
木刻
牌坊主楼为单檐庑殿顶小青瓦屋面,按照古建等级,它仅次于重檐庑殿顶。主脊上面,装饰有灰塑二龙戏珠及鳌鱼吻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动感极强;下置镂空脊窗。四角飞檐为凤羽灰塑。
如意斗拱
主楼檐下四角有四根木柱,木拄上装饰有蟠龙木雕。檐下装饰着七层如意斗拱,逐层收进,呈立斗状。每个坐斗上用木雕花朵装饰,排列有序横斜成坊,显得富丽堂皇。横坊上饰有木雕酒八仙人物及飞禽走兽图案。这些图案,令横坊中央的“翰林祠”匾额更加显目。主楼的四个飞檐,挂有风铃。为什么要挂风铃呢?
飞檐
风铃的功能,主要是驱鸟。鸟对屋檐特别是飞檐翘角的損害最大,它们喜欢站在这些如枝头般的建筑上喳喳叫,飞檐翘角经风吹日晒雨淋,那灰塑经不起鸟儿拍翅起飞时的重力,往往会折断掉落下来。古人为了保护飞檐翘角的灰塑不遭鸟害,就想了这么个办法,风儿一吹,铃挡摆动,‘当啷当啷’一响,就把鸟惊走了。所以有的地方又把它叫做“赶鸟铃”。两侧楼比主楼低了两米多,其正脊与祠屋有机相连共用,每侧向外飞出一檐角,檐下饰卷棚。
翰林祠牌楼的特点是巧妙的将牌坊与祠屋建筑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它既美观又和谐,毫无画足添蛇的感觉。
大门
过了牌坊门就是祠堂门,祠门厅为马头硬山建筑,以木板隔成大门壁,共有三樘双开大门。正中大门上悬挂的是“进士”匾额;大门两边挂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南齐将军大唐状元之后,下联是炎宋翰林有明进士之家。从这幅对联的意思是,居住在这里的是南齐征南大将军李道辨与大唐状元李郃之后裔,是宋代翰林李世南之裔明进士李敷的家族。对联彰显了九疑李氏在历史上的名人,是代以有人材的世家,非碌碌无闻之家族。
两侧大门上分别挂的是“讲信”“修睦”的匾额,提示族人要讲究诚实守信,和睦宗族。
戏楼
进了大门,穿过一层低楼,就来到了前天井。回头一看,原来那层低楼是一座木构戏楼。内外各四的八根木柱戏楼,为单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与门厅紧紧相连,两厢建有走廊。古代,每逢年节,村内必定要唱戏,有时是村剧团,有时请外地剧团来演出。在那没有电,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演出戏剧,不难设想无异是村民多么难得的文化大餐。
天井
天井,是村人集会之处,也是看戏之场所。来这儿看戏的村民自带板凳,按先来后到自觉排位。
为什么要设天井﹖一是利于通风,二是利于采光。通风,让人们聚集在一起时,利于散热排气;采光,白天唱戏集会,也就无须点灯照明。
封禁碑前
这是后龙山归众封禁碑,写道“今夫住宅之有山,犹身之有衣,齿之有唇,禁长鸟容已哉。我族后龙山东原璟公分佔封禁之业,古木苍翠,枝林茂密,郁郁青青,有赏美之盛焉。厥后,人各心异,玉碎瓦裂,瓜分为四于焉。卖者有之,承守者有之,已买者有之,零落星散,禁长不齐。山林稀疏,何异身之衣薄,齿之唇亡也。兹承守与已买者,目击心伤,愿将其业付出归公,同心努力,永远封禁,不得籍故卖砍,遇有风吹折倒,修削山脚,方依璟公裔丁,火炉均分……”体现了古代村民的环境与风景观的意识:强调“不得籍故卖砍”,只能在“遇有风吹折倒,修削山脚”时,才“方依璟公裔丁,火炉均分”。它是众人订下的专项“乡规民约”。也可以看出古人对人居环境保护的重视。
这里的古碑刻还有“光绪十七年的制胜团碑”、“陞修公祠序碑”、“鼎建公祠序碑”等。在东安头村民看来,这些都是村中大事,故立碑以纪。
下厅
下厅也称前厅,为二级马头硬山建筑,三开三进。穿斗式木构架,前后无墙无隔断,可能是为了利于全村性的聚会活动方便而想。
轿亭
轿亭是连接上下厅的一座建筑。为什么叫轿亭?因为它的建筑平面呈正方形,上面又盖有四倒水的屋顶,就象古人座的八抬大轿一样,既像轿又像亭,故称轿亭。东安头翰林祠的轿亭,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屋面建筑,两侧为小天井。
轿亭在一般的祠里是不设的,必须是家族中有人做了有一定地位的官,才修轿亭。这座祠建有轿亭,可能正是因为李敷做过工部的官而设。
上厅
上厅是翰林祠的最后一进建筑。也是三开三进硬山马头墙建筑,它是族人们议事的地方。穿过上厅的后门,出去可达另一处宗祠建筑——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
纵观整个东安头翰林祠其规划严谨,设计科学,对整个建筑的通风、采光、排水、防火等功能进行了巧妙而合理的安排,规范而不隨意,自然而又不矫饰。装修风格自然清新,以青砖、青瓦为基调,配以白色砖缝及白色的马头、灰塑屋脊翘角,形成了黑白相间的主体色调,不失地方和民族风格;木雕精美,彩色壁画犹存,有较高的建筑科研和艺术价值,其纪念的人物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
惜字塔
此次网上展览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东安头翰林祠是研究江南古代建筑科学艺术和民俗、民约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一处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值得我们有效保护和合理的永续利用,传之后世。希望这次网上展览活动能让大家徜徉历史长廊、了解宁远历史、收获文化知识,同时也请大家广泛宣传,让更多的人走近宁远、走进东安头翰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