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源——道德文化的创始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为上古五帝之一。
舜帝成长之路
舜帝,有虞氏,姓姚,名重华,东夷人。他幼年丧母。父亲瞽叟续弦后,他备受继母虐待,但仍恪守人子之道。十四岁时,他被赶出了家门。离家后的舜,到历山垦荒种粮,到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到雷泽打渔,到负夏做买卖,经受了各种锻炼和考验。到二十岁时,他就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在有虞氏部落内外树立起崇高威望,史称他“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由于舜至孝至德,从而成为有虞氏部落的新首领。
当时,中原部落联盟首领尧帝的势力日益衰落,亟需扩大势力范围。于是,尧帝采取政治联姻的办法,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从而实现两大部落的联合。同时,尧帝将舜请到部落联盟,对舜进行了严格的考察,还把舜放到原始森林中经受生存考验。在考验过关后,尧帝要舜在唐部落中推行五典之教,在联盟中参与处理百官事务,并要舜管理明堂,接待四方诸侯与宾客。舜在处理部落联盟事务过程中,表现出杰出的政治才能。到三十三岁时,舜就掌握了唐的行政大权。到五十岁时,被尧委以“摄行天子事”,即当上了所谓的摄政帝。尧帝去世后,舜为尧帝守孝三年,于六十一岁时登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
舜帝南巡
舜继帝位后,改国号为虞,迁都于蒲阪(在今山西永济)。他建立起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掌控中央政权;调整行政区划,强化地方管理;选贤任能,广开言路;推行孝道,倡导诚信;实施德政,协和万邦。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建立起一个空前强大的国家政权。到了晚年,舜帝禅位于大禹,自己则到南方巡狩。按《竹书纪年》记载,舜帝当上部落联盟首领十四年时,大禹利用一次灾害性天气发动政变。舜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交出象征权力的玉衡,“命禹代虞事”。舜执政三十二年时,将军事指挥权移交大禹后,自己“遂陟方岳”,即到各个方国和氏族部落去巡视,再也没有回到国都蒲阪来。
舜帝离开蒲阪后,先在西戎、北狄、东夷一带巡游,后来又南巡,到达三苗地界云梦泽(今洞庭湖)一带。接着,他继续溯湘江而上,到达一片丘陵地区,并在那里奏起韶乐,后人就把这个地方叫做韶山,把这片丘陵的最高峰叫做韶峰。从韶山出发,舜帝来到了衡山。他带领众人择地筑坛,祭祀山川。随后登上甘露坛,在此接受各路诸侯、部落首领的朝拜。舜帝继续南行,途中见远处层峦叠嶂,郁郁葱葱,就进山安营扎寨。他一连几天在这里指导农耕,教化五常,深得当地民众爱戴。于是后人把这一带山脉叫做舜皇山。离开舜皇山,舜帝一行到达今桂林一带。在今桂林一带停留了一段时间,并在一座山峰下演奏韶乐,后人就把这座山峰叫做虞山。此后,舜帝一行从桂林返回,顺湘江而下,然后逆潇水而上,到达弟弟象的封地——有庳,即今双牌县江村镇一带。兄弟相见,自然分外亲切。
最后,舜帝到达今九嶷山一带。九嶷山古名苍梧山。舜帝在以九嶷山为中心的地区活动了较长一段时间。他在这里了解民情民风,把北方的先进农业技术教给当地百姓,向百姓推崇五常之教。他还向南到达今广东韶关一带,在韶关的一块巨石上演奏韶乐,后人因此将这块巨石称为“韶石”,后来的韶关也因此得名。舜帝还到了今蓝山县的南风坳。这里是湘粤两省的分水岭之一。每当春天来临,来自南海的温暖气流从山下往山上吹来,带来阵阵暖意,使人心旷神怡。舜帝来到这里,登上山顶,感受到温暖的南风,联想到途中所见所闻,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弹起了五弦琴,面向南方高声歌唱:“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因此,后人就将这里称为“南风坳”。在经历了长途奔波劳苦后,舜帝终因年老体衰病逝于九嶷山。《史记·五帝本纪》写下了千古定论: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舜葬九嶷
舜帝崩葬于九嶷山,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舜帝创立的道德文化,从此在今永州扎根并代代相传。自大禹在衡山拉开祭舜的序幕,从夏代开始,人们就在九嶷山建立舜庙,四时祭祀。三代时,舜庙在九嶷山下的大阳洞。秦汉之际,陵庙合一,位于九嶷山玉珀岩前。明洪武时,迁舜帝陵庙于舜源峰下。历代帝王、地方官员和文人墨客纷纷到九嶷山祭舜,留下了大量的祭舜文、咏舜诗文和民间故事。同时,这也从客观上加强了舜帝道德文化在永州的传播,使永州成为“道德之乡”,从而提高了永州的知名度。
时至今日,以舜帝道德文化为源头的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耀眼光芒,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九嶷山的舜帝陵庙,经扩建后,气势恢宏,成为海内外华人特别是舜帝后裔朝圣祭祀的圣地。舜帝、舜帝陵、舜帝创立的道德文化,在永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将越来越大。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宁远公共文旅体云微信公众号
宁远县舜陵街道印山路98号(县政府机关大院)
TEL : 0746-7325828
版权所有 宁远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Copyright ©2018 湘ICP备15008273号